找到相关内容20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西藏佛教萨迦派“道果教授”

    五缘生道(外、内、密、真性、究竟)。7 . 三十偏滞方智拥护道(偏方便边护仪八,偏智慧边护仪八,共同护仪十四)。二、世间道,三:1 . 出界集时(资粮位、修神足)。2 . 中界集时(加行为、前三,...印度教相接近,愈益离开了佛教的面貌,一般称之为"左道"。以后的发展更加不纯,特别是主张男女双修的瑜伽,一般也称为"左道瑜伽"。于他们也讲般若、苦等教理,主张空性,并说此空性锋如金刚,是不变的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05949452.html
  • “慧解脱”与“般若波罗蜜多”的衔接和差异

    正道为某种核心,延伸开来,可包括念处、正断、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统称三十七道品。实践三十七道品,将足以让修学者走上解脱道,逐步开发必要的生命内涵,来提升自我观照与自我驾驭的能力,...知识 (三从《般若经》走回《阿含经》:从宗教上的问题意识出发到圣谛以切入生死流转的课题 ()从《阿含经》走向《般若经》:关切核心从解脱力转移到智慧力 (五)阿含经》和《般若经》之间的衔接:洞察缘起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151773.html
  • 佛学的思想体系

    处,远离诸相诸恶寻思、诸随烦恼,伏除现缠。慧学由闻而思而修,见谛现观,乃至修道,最后永断烦恼随眠,证无学果。详细分析:则有念住、正断、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支的三十七菩提分法。  以...常说:  我非实有。由种缘,亦建立为有。言说易故、顺世间故、离怖畏故、显示自他具德失故。  此中“显示自他具德失者”,即说各个有情,修行作业,过失、功德、凡圣、染净各各不同即是自他差别之义。  从上...

    王化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22258021.html
  • 《心经》讲话提纲

    正勤,三、神足如意足,、五根,五、五力,六、七觉支或七菩提分,七、八圣道或八正道。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。  四谛有两重因果。苦为果,集是因,苦集二谛为世间生死因果;灭是果,道是因,灭道二谛为...理解之后,修种观行(寻思观),如实了知一切法唯心所现,无有自体:  A、观一切法都只是概念的产物,除了概念,找不到法的实质。  B、观一切法只是原本的存在,其上根本没有附加的概念。  C、观一切法...

    林涛 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85863396.html
  • 周叔迦:八宗概要(7)

    无苦集灭道而唯一实谛。知八倒本不生故而成如来念处;知神足本不生故而成法性神通;知处非处智本不生故而成佛自然智力;知六蔽本不生故而到于六度彼岸;知七菩提分本不生故而成七种无师觉宝;知梵住本不生故而成...开始的。相传密教经轨是龙树在南天竺铁塔中取得的。在大乘教中盛赞陀罗尼的功能。陀罗尼,义为总持,凡有种:一、法陀罗尼,二、义陀罗尼,三、咒陀罗尼,、忍陀罗尼。于佛教法闻持不忘,是法陀罗尼;于诸法所具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04864555.html
  • 关于《安般守意经》校释和今译的说明

    是把个人的痛苦同众生的痛苦统一起来,从众生的解脱中获得个人的解脱,所以通常归于大乘的范畴。康僧会曾大力推行十善和六度以救世,同时又特别提倡开发安般中的神通一途,即三十七品经中的神足部分,作为个人解脱...世高译。《历代三宝记》卷,记:“《安般守意经》二卷或一卷,道安云《小安般》。见朱士行《汉录》及僧祜,李廓《录》同。又记:“《大安般经》一卷或二卷,道安注解,见《祜录》;或云《大安般集经》。”至于唐代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35864734.html
  • 智周《大乘入道次第》初探(下)

    以及能令众生超越生死海等殊胜作用。  (2)明修行:包含:a.总修:菩提分法、摄、六度。b.别修:资粮位──修念住、正断、神足及十法行,进而于所证修勇猛不退。加行位──修五根、五力、唯识观。通达...;征引赅博,解释细致,尤为风行的凤潭(1659~1738)《因明论疏瑞源记》八卷60。此外,由于《因明入正理论疏》解释因相违过一段,素称难解,日人对此特别研究,并作注书,如:真兴(934~1004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2968585.html
  • 道教、儒教与佛教异同之辨析

    七个主题,它们分别是:念住、正勤、如意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这些也即是佛教所谓本母问题或根本问题。其中(1)念住亦作念处,是指在精神专注的状态下思虑身是不净、受是苦、心是无常、法是无我四个问题; (2)正勤亦作正胜、正断、意断,指种正确的修行努力,包括防生恶、断除恶、令生善、坚持善; (3)如意亦作神足,指种可以通过神通意会的禅定,分别是: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慧如意...

    道教儒教佛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51469960.html
  • 衡贤密教衡

    不然。大日经曰,诸法法尔如是住。谓诸真言,真言法尔故。真言法尔,非果分而何。又曰,秘密主,如来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,积集修行真实谛语。圣谛。念处。神足。十如来力。六波罗。七菩提宝。梵住。十八佛不...为圆兼别也。   第五衡说法教主者。夫二教论之辨法应不同者;所以明显密诸经之有深浅。本地身加持身之辨,穷理务极于精微耳。若密教则法性受用变化等流身,皆是法身。初何分于深浅。所云广显其相如第八地及...

    王弘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5879904.html
  • 《长阿含经》总论

    ,终《闍尼沙经》,凡经。其中,除《典尊经》是佛对天神(执乐天)说法以外,其余的均为佛对众弟子说法。内容叙及:七佛事迹;佛陀晚年行历;佛的前生大典尊的故事;十二因缘、七不退法、念处、神足、三径路等...  《长阿含经》总论   陈士强(复旦大学出版社)   内容提要 由《长》、《中》、《杂》、《增一》四部《阿含经》组成的“阿含”,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。本文对“阿含”的由来;“阿含”与“...

    陈士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171381344.html